媒体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天津中医药大学:惟学惟人,走出特色强校之路

2018-11-22 11:05 发布人:黄秋实 浏览:

  在天津市静海县团泊新城西区,一个占地2600余亩的校园,风景秀丽,书声琅琅——刚入驻新校区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正在建设高水平、外向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之路上迈开新步伐。

  然而40年前,这里还只是个小村落,在市区刚刚重建的天津中医学院也如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嗷嗷待哺。

  如今,走进天津中医药大学,沿着时间的轨迹,追寻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展的历史印迹,可以感受到她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华丽蜕变。

  改头换面 “大屋顶”见证教学环境大改变

  走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的办公室,整齐的书柜上,一张拍摄于1982年首届硕士研究生与老师合影的黑白照片,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变得有些发黄,但却格外引人注目。

  1978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重建天津中医学院。那时的张伯礼风华正茂,立志学好中医,为中医药事业奉献终生。

  回忆起入学时的感受,张伯礼感慨万分,1978年,我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母校也从此获得了新生,重建后的学校,百废待兴。“我是学校首届硕士研究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的老师们视学生为亲人,不讲条件,不讲报酬,甘于奉献,自我牺牲,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为培养我们付出自己的心血。我衷心地感谢所有的老师,感谢母校,感谢改革开放。”

  “学校重建不久,学习环境差了点,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校领导也非常关心大家。校领导提出把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首位,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最核心的位置,等我毕业的时候,学习环境已经大有改善。”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胡利民回忆道。

  “那时的图书馆总是爆满,中医经典被学生争相诵读,里面的经典语句,都成了同学之间交流的通行证。‘今天你伤寒条文背了多少’就和今天问‘你吃饭了没有’一样稀松平常。”一位退休的图书管理员回忆,图书馆前,人们排着队,揣着书本,口里念叨着方剂歌诀,实在挤不进去,就脱了皮鞋垫在屁股底下,照样如痴如醉……

  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医院校发展也获得了大机遇。“先前的学校建设多集中在硬件方面的改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中医相关专业不断增加,但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仍然参考的是西医的高等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学科体系等方面限制了中医的发展,这一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张伯礼说。

  2002年,上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的张伯礼,针对这一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决定硬件和软件协同发展,开始探索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在中医高等教育标准的制定和认证方面,走在了前列。

  2006年,天津中医学院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校逐步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遵循中医高等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

  2016年8月1日,天津中医药大学双峰道校区正式清校移交,这座独具特色的“大屋顶”式老建筑承载了几代人奋进的记忆。

  随着它的谢幕,新校区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继续迎接挑战……

  重视实践 针灸推拿学科取得质的飞跃

  位于新校区中心位置的天圆地方广场,树立着一座高达几十米的钟塔,远看宛如针灸针,旁边是两座临床技能实训大楼。实训大楼里,2015级的本科生王斌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针灸实训。

  “针灸系刚成立的时候,别说实训基地了,就连针灸专业全国统编教材都没有。”中医学院院长郭义回忆,结合自身条件,快速发展优势学科,成为1978年学校重建后恢复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

  “在当时,针灸的临床疗效已被国内外广泛认可,要求进行针灸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临床上急需大量中医针灸人才,甚至很多国外学员也迫切想学习针灸技术,然而,国内中医高校却缺乏对中医针灸人才的系统培养。”郭义说。

  出于社会和临床的双重需要,加上学校拥有石学敏等一批针灸学科专家,人才基础雄厚,针灸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80年,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在全国率先成立。

  “学科要发展,老师要上课,没有教材怎么能行?”郭义说,学校便组织自编了全国第一套针灸专业教材(蓝皮教材),后被大多数院校所采用,并为后来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随后,1982年,该校在全国首创实验针灸学课程,使从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针灸医学,进入到一个传统实践与现代实验相结合的发展阶段,为培养新时期中医针灸人才开辟了新途径。

  学校因实验针灸学新学科的建立于1989年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1999年,根据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针灸专业更名为针灸推拿学专业,学校随之调整课程体系,增加了推拿学课程板块,对临床实训的需求进一步提高。

  然而,此时学校的临床技能训练主要在中医诊断学、诊断学基础、影像诊断学、推拿学基础、中医伤科学课程内完成。技能训练室也分散在各个教研室,所训练的内容距离毕业实习时间较长。再加上2000年以后,学生规模的增加,带来了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动手操作机会减少等问题。

  这一变化促使学校加快了实验实训教学建设的步伐。学校成立了处级建制的实验教学部、临床实训教学部,将原来分散在中医系、公共课教学部的4个实训室统一搬迁到了新建的教学大楼,成立了技能实训中心。

  “中心成立后,学校在投资更新原实训室设备的基础上,还根据中医技能实训教学特点,拨出专项资金,启动了中医特色实训设备研发工作。”郭义说。

  经教育部评审,2006年、2009年,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4年开始,该校积极探索旨在提升学生中医思维与临床能力的综合实训课程,至2014年制定实施“依次整合,分段递进”的三段式综合实训课程。

  如今,经过多年的努力,针灸推拿学科在医教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成为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天津市的重点学科,全国重点临床研究基地,今年又在国家临床研究中心(针灸)评审中取得优异成绩。

  桃李遍天下 更多中医药人才从这里出发

  早上6点半,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操场上,来自同一个班的几百名同学用整齐划一的操练开始了新的一天。

  每天半个小时的晨练和20分钟的晨读是这个班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这份“坚持”,在学生亢丽丽看来是一种特别的磨练。

  这个班便是“勇搏励志班”。2009年,在张伯礼的倡导下,以“责任、坚韧、克己、奉献”为班训的“勇博励志班”正式成立。

  谈到建立“勇搏励志班”的初衷,张伯礼表示,必须要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知道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知道回报社会,知道感恩,这些精神的培养和专业知识比起来更重要。

  党委宣传部部长崔强介绍,“勇搏励志班”的开设,是学校立德育人的一项创新实践。班级实行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社团管理模式。成员从每年入学的新生中招收,凡有志于磨练成才者都可报名,自愿加入、自愿退出、严格淘汰。学生们在这里,养成了良好习惯,培养了奉献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勇搏励志班’一定不是简单地把一些优秀的同学聚在一起,而是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变得更优秀。”学生程延飞在学习体会中谈到。

  据统计,近10年来,“勇搏励志班”90%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该班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活动达5万余人次,违规违纪行为“零记录”。

  “这种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使得学校有个非常好的学风,是我校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的一个代表。”张伯礼说。

  学校在对内培养人才的同时,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也从未停止。

  “学校的国际交流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校非常重视外事交流活动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挖掘中医资源,寻找突破口,以针灸在疾病诊疗中的独特疗效打开了世界的大门,相继派遣教师赴丹麦、南斯拉夫、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医院、诊所从事医疗活动,为世界留下了最具特色的‘中医标志’。”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储利荣回忆道。

  随着中医临床的先行,海外不同规模与水平的中医诊所随之涌现,但中医诊疗不同于西医的理念与方法却受阻于当地法律法规,鉴于这一情况,学校注重加强中医药国际教育与学术交流。

  1985年和1987年连续召开两届中日《内经》学术交流会,有44名日本学者与会共论《黄帝内经》。从1988年起开设一年制英文授课针灸班,延续至今已经整整30年。

  随后,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100多人先后来学校参观、访问、学习或研修。

  1992年学校正式成为全国唯一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并开始建班制招收本科留学生,开启留学生中医药学历教育模式。

  张伯礼表示,留学生教育工作开展至今,学校秉持“医疗先行、教育助推、文化传承”的理念,努力拓宽留学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类型,一方面积极开展中、英、日、韩、俄、法多语种中医药教育培训,每年培训学员千余人次;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开展中医药境外办学。

  学校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牵头组织世界各国中医教育专家,分析世界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于2009年5月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正式发布,成为全球第一个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

  2011~2012年间相继制定了《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着手撰写《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进一步规范全球中医药教材,更好建设“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基地。

  2006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日本校在日本神户成立。2015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泰国孔子学院成立。天津中医药大学先后被评为天津市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入选全国教育系统500个先进集体。

  “中医药境外办学开拓了中医药海外留学生市场,实现了中医药国际教育的新发展,探索出一条把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海外输出的创新之路。”张伯礼表示,随着中医药国际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医文化也随之传向世界各地,在思想行为、思维方式、健康理念等方面对各国人民产生了积极影响。